【药通资讯】了不得了土地流转大户都种植药材了

来源:kaiyun官网    发布时间:2024-03-15 10:24:15

      宫集镇位于太和县东北部,北临亳州,南接利辛,东隔淝河与涡阳县高公镇近临。全镇68平方公里,辖安丰、界洪、牛楼、朱庄、钜阳、园春、育才、宫大等8个村委会,107个自然村,5.8万亩耕地,人口40483人。

      宫集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耕地面积约6万亩。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不具备发展工业和商贸物流业所需的条件。

      但有中药材种植的传统,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从事于中药材种植,有一批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市场分析与预测、病虫草防治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有适宜中药材种植的土壤和天气特征情况,有临近亳州中药材大市场的便利条件,有承接亳州中药材种植转移的区位优势。

      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审时度势,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要求,提出了“四镇同创”(即发展药材小镇,建设文化强镇,打造美丽集镇,构建和谐村镇)、“双轮驱动”(即城镇化建设和特色中药材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思路,科学编制了《安徽太和绿色中药材健康产业示范区》。

      示范区内包括种植、加工、休闲、文化、旅游、展示等功能。中药材种植分五大功能区,即野生药材驯化区,药材良种繁育区,花卉药材观赏区,药食兼用种植区,大宗药材种养区;

      中药材加工方面,规划了一个占地650亩的中药材加工园区;休闲旅游方面,规划了“一个中心、一个基地”;

      在药材文化展示方面,规划了“一个长廊、一个基地”;管理方面,规划了互联网+中药材管理中心。

      园区规划突出“规模、品牌、休闲、健康”四大特点,推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能人大户+贫困户”等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和加工业,实施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

      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紧紧围绕“规模、品牌、休闲、健康”的发展思路,推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能人大户+贫困户”等模式,高标准落实太和(宫集)绿色中药材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太和(宫集)绿色中药材健康产业示范区5万亩。

      最终将示范区打造成为以中药材为主题的种植加工的富民基地、产品研发的科研基地、休闲体验的旅游基地、养生保健的健康基地。

      宫集镇在去年6月份开始发展种植中药材,当地的土地也基本得以流转,本地耕地占地面积约6万亩,目前药材种植培养面积已占据18000亩,现园区内规模种植的有水飞蓟、决明子、蔓荆子、防风、急性子、芦巴子、薏苡、白芍、白芷、洋甘菊、玄参、苦参等20多个品种,据种植信息负责人宫先生介绍,从江西引进的野生品种蔓荆子本地已种植成功,并且蔓荆子黄素达到0.27,超药典标准的9倍(药典标准蔓荆子黄素在0.03)。

      2009年中央1号文件《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

      土地流转最大的效应是解决了原承包中土地规模过小的问题。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创建,实现了土地向种养大户流转、集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格局,使土地得以连片集约、规模经营,推动农产品基地和示范同区的建设。

      在我国农村,人均耕地少,农产品商品率低,结构调整困难,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因此,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在土地使用权“流转”起来后,在连片的土地上,经营者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业体系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少数和质量的从事相同或相近产业和品种的产业基础,把分散的农业生产有效地组织起来,推动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专业化,以此来降低生产与经营风险,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保障农民持续增收。

      当前,我国家庭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与农业产业化所要求的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通过合理流转,优化土地与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使土地从资源属性顺利地转化为资本,吸引更加多的资金、技术投入农业开发,有效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并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土地得到合理的流转,不仅会提升农民的收入,农民迁到城镇,也会推动房地产、交通等经济的快速发展等等。所以,跟着党的号召走,有肉吃!